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所著的《古今谭概》书中,记载了一个传说。在淮西有个名叫杨勔的读书人,说自己,“中年得异疾,每发言应答,腹中有虫声效之。数年间,其声浸大。有道士见而惊曰:“此应声虫也,久不治,延及妻,子,宣读《本草》,过虫不应者,当取服之。” 勔如言,读之雷丸,虫忽无声,乃顿饵数粒,遂愈。”
看来杨勔得这个虫疾,没有什么痛苦,只是在他在讲话时,虫会重复他的话,所以他也没有找医生看病,只不过道士看到了,说要传给他儿子和妻子,所以他才根据道士所讲的方法,念中药书,念到相克药品,虫就不应答。根据杨勔描述的症状,他没有不舒服,因为和家人密切接触,卫生习惯不好,因此家里的人也会得同样的病,确实患的是虫疾。虫疾虽则有多种,临床上常以蛔虫为多见。但虫与人应答的说法,这只能说一个传说中的故事。发明中药的祖师爷——神农,也传说他尝百草,一日遇七十二毒,在实践中发现了中草药,撰写了《神农本草经》。所以从这些传说中,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对中药的认识,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中取得的。
雷丸是中药学中一味常用的杀虫药。现在由于人们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,所以虫疾致病相当来讲比较少。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,我看到有个八岁左右的小女孩,服用以雷丸为主药的汤剂,打下蛔虫有半痰盂之多。雷丸是多孔菌科植物,雷丸菌的菌核。它常出现于雷雨后,其形状如弹丸,因称名为“雷丸”。清朝医家陈士铎对这味药物的名称来由,是这样解释的:“名曰雷丸者,言如雷之迅,如丸之转也。走而不留,坚者能攻,积者能去,实至神之品。”药名表明雷丸驱虫效果的快捷,有着较好的作用。
冯梦龙在他的书中还写道:“其后,至长汀,遇一丐者亦是疾,而观者甚众,因教之,使服雷丸。丐者谢曰,“某贫,无他技,所求衣食惟籍此耳。”贫与病常相伴,这是可以理解的,但冯氏的警戒是:“又安知世间功名富贵,达人不以为应声乎?噫,衣食误人,肯服雷丸者鲜矣!”明知道追求衣食富贵误人性命,可是肯服雷丸的人少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