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,Facebook在6月18日发布了数字货币Libra的白皮书。此举马上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反响,从链圈,到各国的央行和监管部门,到新闻媒体,一致认为这是数字货币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。国内链圈人士反应也十分快速,第一时间就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报告出炉,更有激进者,还喊出了Facebook发币动作将对现有的移动支付生态系统进行降维打击,如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Facebook挟裹全世界27亿的用户群来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,肯定是影响既深又广的事件,体现了Facebook管理团队对这一计划极强的企图心。但是,因为在用户数据的归属和使用范围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厘清的情况下,监管机构和用户团体对Facebook的信任度也基本处在历史最低点。监管机构是否能让Libra完全按照其现有的设计计划来进行发币动作,也在未定之数。
从发表的白皮书来看,Libra并不是象比特币那样的真正意义的分布式加密货币,而是锚定在一篮子主权货币上的电子代币(token)。虽说其市场流通法则是基于区块链算法,但是其治理结构却还是中心化的,即由Facebook 和其他创始成员公司组成的Libra Association来创建一个Super Ledger,用这个区块链网络来进行Libra的清算和交易纪录。这个网络起初是由创始公司作为节点成员共同管理,但会持续演进,最终成为无需许可的开放网络,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承诺。
这样的一个构架设计,被许多链圈铁粉称之为“毫无技术创新”。Libra的创新显然不是侧重在技术方面,而是通过锚定一篮子主权货币来发行一种有交换价值的信用代币,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货币创造和发行。而这件事情本身的最显著的意义在于,跨国公司这样的非政府机构想要组团,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来发行可以比肩主权货币的加密货币。基于Facebook巨大的用户群,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人口,Libra非常有可能成为大范围流通的货币,的确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实验。不管这次Libra的尝试成功与否,将来还会有非主权机构来不断地进行发币的尝试。
纵观全世界的主权货币,有大量的弱势货币,甚至有一些近乎失控的劣币。即便是质地比较健全的主权货币,如美元,欧元,日元,英镑,等等,也都是在过去十年中进行大量的宽松政策,想要去杠杆回归正常状况也是遥遥无期。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,主权国家的信用都在减损,如果从财务指标看,许多主权国家的信用还不如一些经营良好的跨国公司。
技术的成熟,网络连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任何一个国家人口,主权货币的信用减损,这几条正是跨国公司在这个时候开始推动发币的内在逻辑。当然我们都知道,维持一个货币的质量靠的是政府的信用,发币的权利却是主权的一部分,和信用无关。从美国财长,各国的央行行长,和国会听证会上各位议员的发言提问来看,政府机构对Libra还是疑虑重重,Libra Association至少还有大量的游说工作要做,并且在现有的计划里作出相应的改变,才能取得政府部门的放行绿灯。从监管部门的角度看,完全封杀Libra的可能性还是很小,但是至少会对Libra的可靠性,反洗钱和恐怖融资,金融制裁等方面进行监管。而Libra这样一种中心网络模式,也给各国政府监管,甚至接管和分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。
在执行上,Libra现有的计划是侧重在支付方面,尤其是跨境支付,希望通过区块链的技术手段将现有的跨境支付的成本降低下来。这样的话,一些东南亚和拉美国家应该是其首先实施的目标国家,一是这些国家拥有较大的Facebook用户基数,二是这些国家的货币都不是强势货币。至于能够多大程度的降低成本,则还有待观察。现在跨境支付成本高企,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,一是监管成本,这是为了反洗钱和恐怖融资而设立的一些繁杂的程序;二是金融基础设施缺失的成本;三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用成本。技术手段可以解决一部分由后两者带来的问题,降低部分成本,但是占大头的监管成本并不能绕开。
在Libra Association的创始成员中,有一个团体的缺失是值得注意的,就是传统银行。这就为可能的利益团体博弈埋下了伏笔。尽管Libra负责人在听证会中一再强调,Libra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。但是以现有的设计框架和可能的实施路径来看,Libra首先对传统银行和专事跨境传汇的公司(如西联汇款等)等会有较大的冲击,其次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跨境扩张会带来强有力的竞争。 不管如何,Libra是跨国公司要求发币权的一次尝试,可能会走得步履蹒跚,充满不确定性。但是不能否认,这样一种跨越国界的加密货币的发行,是对现有主权货币体制的一种革新,是一次伟大的尝试,开启了一个新的世代。